德为师之本
本人自毕业至今一直在农村中小学任职,本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为人准则,从少先大队辅导员到教导副主任,从德育主任到政工副校长,一路走来,与自己团队的成员通力合作,让学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少先大队,环翠区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我个人一直没有离开一线教学工作,撰写的论文曾在《中国德育》刊物发表,获得过威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环翠区优秀教师、环翠区师德标兵、环翠区教坛新星、区优质课等荣誉。回首从教20多年的经历,我着力从四个方面树立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
1、敬业乐业树榜样。
梁启超先生说:“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以身作则,早起晚归、加班加点,将每一次常规工作和临时工作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同时我也将爱岗敬业转化为行动:站在学校大局考虑,有思考、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项工作,提升自我的同时也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育强烈的热爱为教师树立了师德的榜样。
每天早到校巡视校园所有班级,观察学生动态;每天晚离校目送所有校车离开,确保学生安全;分管德育的同时执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分管政工、德育工作的同时担任三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督查中一马当先走进课堂接受教研员的考核;分管校车的时刻在寒冬的大雪中陪伴学生等待一个小时的校车,当校车告知不能到校时,又陪着学生步行一个多小时,把他们送回家;春季运动会比赛前夕,每天晚上放学在操场上陪伴体育老师和运动员训练一个小时,再开车把部分学生送回家……多年来,我几乎没有按时给家人做过晚饭,在同一学校上学的女儿每天总是陪我一起加班,陪我到晚上十点离开学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当大家都笑称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时,女儿却总是在身旁抿嘴一笑,自豪的告诉大家:“没事儿,妈妈加班,我写作业,挺好的!”
2、热心诚心换真心。
有道是“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面对老师,我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解答老师的问题,对待有困难的老师热心帮忙,对待青年教师诚心帮助,对待年长的师者真诚敬重。
面对李玲、丛海英等身体不适的老师时,我总能第一时间送上问候,经常对她们嘘寒问暖,帮他们打听治疗方法,给予他们温暖;面对付元欣、徐海春等积极上进的青年教师时,我总是适时的给予鼓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她们在业务能力以及育人能力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成长;当面对新毕业教师时,我总是在其退缩的时刻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她们一起诊断问题、找寻策略,给予她们正能量的引领;面对刘德芳老师丈夫出现车祸长期住院的情况,我也积极沟通学校,带领工会为其献上爱心款项,让她感受大家的关怀……
“把老师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老师的事情常挂心中”是我面对老师时一贯的态度。我用自己的热心诚心换得老师的真心,为老师带来的快乐,让老师感受到了幸福,营造了温馨家庭的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平稳前行。
3、智慧仁爱做师长。
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面对叛逆期和成长期的学生,我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丰厚自己的同时也更多的走近学生,深入其生活,了解其家庭,把握其性格发展动态和变化,通过沙盘、绘画、谈话等方式疏导他们的心理,通过关心、关爱、倾听陪伴他们成长,通过教育、培训引领他们的方向。
2014年10月忙碌一天回到办公室,办公桌上安详的躺着一把袋儿装咖啡,疑惑之际保安张师傅告诉我:那是扬送我的。说起扬我并不陌生,小学时候是个默不作声的男孩儿,长大了是个耿直讲义气但不是特别安分的男生,曾因违反纪律到办公室接受批评,我当时给了他建议:“下次如果需要,到我这里喝杯咖啡,缓缓劲儿。我提供!”就在那一天我亲自给他和航每人泡了一杯,端到他们面前,他们也像男子汉一样爽快的喝开了。那之后他们真的自己来了,我也真的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们也听话的减少了犯错的次数。其实他们也就喝了一两次,随后扬带过几袋儿咖啡给我,那时我已经为他的懂事儿特高兴了。可如今再次收到咖啡的我,简直是欣喜若狂,教师的自豪感顿时膨胀。
扬的咖啡让我想到了曾经的斌,因为他犯错误我批评他之后嗓子失声,他承诺我:如果我的嗓子坏了,他给我买一辈子药时我的感动;我想起了远在东北的月,他探亲回家来到学校抱着我原地转了三圈时我的晕眩;我想起了北京的伟回家给姐姐庆祝婚礼时急匆匆送我的喜饼;我想起了眼前的帅说:我一定听你的……
曾经很真诚的对感谢我的孩子们说:“假如说我一直在笑,那是因为你们给了我自豪的和骄傲的资本,假如说我一直还在努力,那是因为你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假如说我曾经有做的不够之处,此时此刻只能请你们原谅。”
其实静下心来思考,我没有为孩子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也没有过感人肺腑的举止,我唯一做过的就是理解他们,陪伴他们,鼓励他们,包容他们,这也许就是教师的智慧吧。
4、陪伴包容交朋友。
温泉镇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家长知识层面不高。同时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匮乏。因此,为了提升家长的育子能力,为了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积极思考,大胆尝试,通过陪伴、包容与家长交朋友,强化了家长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满意度。
期间,我们开展了“社区学堂”进社区活动,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组织教师团队进入社区进行家庭教育引领,14年至今共进驻社区活动6次,参与社区人员近400人次;我们开设了“父母大学”讲堂活动,通过教育观念转变、改变自己、家庭关系、了解孩子、教育方法、正能量传递等专题的培训,引领500多名家长有效提升;我们“开放校园”迎接家长进教室,同时也邀请社区内有特长、有爱心的居民作为志愿者进入教室,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生能力。
另外,每一天的家校飞信传递,每一周的家长驻校活动,每一次的家长预约听课活动,每一月的《牵手》报的编制等等,所有的家校沟通活动我都全部参加,陪伴家长成长的过程中,感知家长、引领家长,带领他们不断提升,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当然,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通过飞信、通过父母群、通过微信平台与家长沟通,通过面对面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平复家长急躁的心情等等,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有了良好的家长基础,让我在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赢得了一直好评。
“德为师之本”,为了学生、教师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今后,我仍然会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不懈追求,争取更大的进步。